軍管時代下的生意經|踅後浦翻閱戰史館裡讀不到的真人書
文 李誠恩 圖 王胤卓、王丞瀞、陳彥霖
(本篇同步刊登於農傳媒鄉間小路)
註:「踅」,注音ㄒㄩㄝˊ,閩南語讀作se̍rh,繞繞、散步之意。
沿著莒光路往靈濟古寺而去,是金門最繁鬧的中心,也是「踅後浦」團隊自行研發的導覽路線-軍管時代下的生意經-的起點。如今,穿梭往來的泰半是依循古蹟或美食方向的觀光客,對照帶路人王苓與李誠恩端出的黑白相紙中畫面:1958年八二三砲戰不久後的後浦大街上,趁著雙號不打砲上街採買的阿兵哥們才是被鏡頭捕捉到的多數主體。
金門是著名的前戰地,認識多一些的,或許聽過1949年兩岸分治以後,自1956年起至1992年為止,金門馬祖共同歷經了長達近半世紀的「戰地政務實驗」。然而,觀察金門島上的戰爭敘事,經常你只能在戰史館裡片面接收國家視角頌揚的勝利與光榮,聽不到地方年青人在家族中不經意就能聽見的常民口述,也看不見2000年左右大量撤軍後不再軍綠的街景所藏匿的,巔峰時期十萬大軍駐守過的端倪。
佇足在存德藥房前,即便受疫情影響,甫傳承至第六代的中藥行所販售的味蕾,仍厚實到穿透掛在臉上的口罩。有別於早期因著龐大駐軍締造出的內需市場而嶄露頭角的阿兵哥生意,存德高齡的存在目睹了金門在戰亂初始被改寫的宿命:自開放轉向封閉、由邊陲晉升前線,為這條路線聚焦的歷史片段提供了鉅觀的描繪。
不遠處,直到部隊大量裁撤才繼承明昌針車行的楊銘達,對展示他的珍藏很是慷慨,以迷你博物館稱呼他的工作室毫不為過:日本、德國、英國⋯各種品牌與機型,年代最久遠的縫紉機為清末民初金門人赴海外謀生時引進。從事針車修繕以來,他從機具內匣裡發現的綠色棉絮,是軍管時期婦女為阿兵哥繡臂章、縫補丁的印記。當軍人市場已然萎縮,軍管彷彿還在牽動著他的生活。
再拐個彎,浯江街上華華理髮廳唯一一位還在執業的師傅林壬華,手離不開舊式剃刀,提到軍管總是很起勁,好似當年還是學徒的他現身說法。回顧傳說中商人用布袋來裝錢的時空,他說剃頭店老闆會在客人排隊擠在門外時為彼此介紹生意,共享商機。而除了幾位手藝人的人氣,踅後浦團隊也走進巷弄裡的金門軍人服務處遺址與荒頹的鄧長壽洋樓,他們分別是阿兵哥休憩,與一度被軍方佔據、充當「戰時旅宿」的空間。只要願意挖掘,誰說廢墟不能是導覽點?
不少跟著踅後浦上過街的聽眾好奇,究竟親身經歷軍事管制的金門前輩們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對戲稱自己為「末代戰地兒女」、成長過程沒躲過防空洞,只嗅過公車上阿兵哥濃郁汗水味的團隊成員來說,不輕易代言是默契。事實上,將這條路線的時代背景定調為軍管實屬偶然,這般誤打誤撞,從兩人深入的店家並非一般人談及軍需消費直覺聯想到的軍用品店或冰菓室便可窺見。
起初,還在經營青年聚會所「後浦泡茶間」的王苓僅是帶著與朋友分享老店手藝的心情起草這項計畫,田野過程中,幾位老闆們不約而同地回溯起軍管時期的高峰經驗,喚醒他與李誠恩對再現戰爭記憶的意識;比起撤軍伴隨的經濟衰退,被世人遺忘的焦慮在團隊眼中似乎更能反映長輩們此刻的心境。行程上線至今,不只一次有閱聽者揭露自己對金門抱持的觀點甚至誤解有所改變,他們知道,當金馬解除戰地政務實驗邁入三十週年,戰地遺緒的安頓才正要上演。
|作者|李誠恩,後浦泡茶間子團隊「踅後浦」成員,1992年懷抱「金馬獎」出生於金門、馬祖戰地政務實驗解除前夕,因祖父母與父執輩於1958年受八二三砲戰波及舉家遷至後浦,遂成為未曾實際居住過古寧頭的南山人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