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廢棄循環|全在地生產的金門香菇
文 劉珈妤 圖 村復號
金門的農場常常都在聚落裡或聚落外圍,有時候需要穿過一些樹叢,在彎彎曲曲的小徑裡,可能常常根本不認為那是一條路就錯過了,會懷疑這個地方是不是全世界只有農友本人知道,很神秘,但是也很有趣。
跟著引路的夥伴徒步走進窄窄的羊腸小徑,路的盡頭果然是一片開闊,以及數座菇寮廠房迎接著我們。正納悶我們和農場主人相約時間差不多,卻還沒看見他,旋即便聽見引擎聲由遠而近、翻山越嶺而來,「小島良采」養菇場的年輕主人-何紀震,騎著檔車煞氣現身。然而,當我們聽到維持金門大部分供貨需求的偌大菇寮廠房,目前只有何紀震一人運作時,莫不驚呼出聲。
「小島良采」養菇場的年輕主人-何紀震
台灣很多地方都產香菇,金門的香菇有什麼不一樣?
在能夠辨識金門菇業的特別之處前,我們必須先認識台灣菇業的現況,以及構成菇業所需的重要環節。台灣香菇產量名列全世界第三,根據農業試驗所菇類研究室統計,每年有14萬公噸鮮菇進到台灣人肚子裡,創造將近88億產值。過去香菇以段木栽培為主,菇類栽培太空包(以下統稱為菇包)為目前養菇產業占比最高的栽培方式,而構成:菇類產業木材破碎場、菇包製包廠以及養菇場三個獨立而相關聯的養菇產業鏈。
菇包內主要栽培介質為木屑,以林木粉碎取得,然而如果要穩定供應菇類成長所需的木屑,台灣一年需要砍掉2300公頃森林,相當於3221個足球場的大小,所需耗費的林業資源相當龐大。近年來伐木規範日趨嚴格,雖然做太空包的上等材料是相思樹,但是原料長期不足,從前的菇包比例是七分相思樹,三分雜木,現在是三分相思樹混七分雜木。有菇農甚至表示,也開始接受由木材加工場廢料、廢棄模板、傢俱、漂流木及行道樹修枝之樹枝做木屑,並非全部來自森林砍伐。
轉化風倒木問題成為產業需求
一般來說,台灣養菇產業從上游到下游大略分為:木屑製造業、菇包製造廠、菇農、清理業者、廢包處理場。然而,由於金門離島地理條件的限制,台灣本島的產業鏈型態往往難以沿用。也就是說,立基於離島金門的養菇品牌,「小島良采」發展產業必備條件不能只「懂得」種植香菇,必須要連同「香菇產業鏈」(木屑原料來源、以及菇包處理方式)連同考量。因此,為了克服菇包原料運送問題,小島良采承包採購大批在金門當地因颱風災害造成的大批風倒木料,試圖用以製成菇包。然而,這批風倒木破碎而成的木料大部分是硬度較高的木麻黃,在台灣較少用來作為菇包原料。養菇青農何紀震表示,台灣的木料破碎機普遍用於相思木及闊葉雜木,對於破碎木麻黃木材的效率相對較低,但是在地木麻黃製作而成的菇包原料,對於香菇產值卻成效良好。小島良采透過不斷試驗並調整,將木麻黃及其他木料破碎成適宜原料大小、將菇包原料組成最恰當比例,不僅可就地取材不再需求仰賴外部資源、製成適合在地種植需求之產品,甚至規劃將技術銷售至台灣廠商持續合作推廣。
金門小島小規模 堅持小多美
雖然在金門開發香菇產業,但何紀震並不是金門人。他從台灣來到金門後才真正感受到不同環境下的氣候差異,然而原來對於傳統農業發展一向是嚴苛挑戰的離島氣候條件加上優質無污染的天然環境,對於蕈類栽培條件卻相得益彰。從基礎環境記錄、日本種植方式與菌種引進,隨著四季變化調整栽培模式,利用早晚溫差控制走菌完成至產出新生子實體。除此之外,為避免傳統燃燒煤油附著的油耗味影響風味,品牌採用全電力手工烘焙的香菇烘乾技術。雖然接連經過進口菇包耗費成本考量、機械出問題等一連串的風波,品牌在試著解決產業發展與生產方面的困境中達成適度規模發展產值、不斷藉此找出發展的獨特性,以及可完整原物料溯源的「一條龍種菇產業」,培育出味美可口的優質香菇。
即使基於對產品品質的把關與堅持、品牌花費很多精力成本研究提升產能,然而相較起坊間有機認證香菇多普遍高昂的價位方向,小島良采仍保持以平價型態、讓更多消費者品味到地產好菇,並且預計推出更多樣化的菇種商品,走出小島農場的獨有方向——小量卻多元,多樣而繽紛。
從生產端建立零廢棄的循環模式
站在友善土地與生態的前提下培育優秀食材,利用風災過後的倒木碎製菇包、一同解決了地方大批堆積如山的風倒木堆置問題。在將養分供給給香菇後的肥料,則可作為農場堆肥、或是翹角姬兜蟲生態復育基質。小島良采希望,由香菇種植建立起的循環農業,不僅提供人們好的食材,也期望能夠擔任萬物循環的重要環節。
在這個全球資源快速流通、進口比本地便宜,因而「跨區域原物料供應」成為常態的物流時代,尤其人力物價低廉的中國就近在旁的情形下,我們必須說,堅持利用地產木材以及適產的生產原料,連帶將離島地方的枯木廢棄物問題轉換成潛力資源,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堅持良善,小而美創造品牌代表性,小島良采希望達到值得驕傲的品質,金門地產香菇濃縮了島嶼風土與農人的潛心精華,有機認證更邁出在地農業轉型升級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