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與金門的綿密關係|從生態、庶民生活到環境議題

 許玲瑄    洪清漳、村復號

 

 

金門沙灘上的活化石—三棘鱟(ㄏㄡˋ)

有一種從遠古生存至今的生物,彷彿刻畫於體內的生物鐘一般,在每年端午節開始(在6月到9月間),趁著潮水至岸際產卵,這個時期若是你有機會走訪金門的泥灘潮間帶,也許有機會發現灘地上有些川字型的爬行痕跡,這時只要仔細留意附近的沙堆,很可能發現一種長得像坦克車一樣的生物。牠外型圓弧,卻帶著堅硬的甲殼,並拖著一條又尖又長如劍般的尾巴……如果看見了,記得趕快拍照打卡,因為你遇到的可能是比恐龍還早出現在地球上的活化石—鱟。

鱟繁衍至今已有4億多年的歷史,並仍保有形似三葉蟲般原始且古老的樣貌,台灣境內目前只剩西部沿岸和澎湖可見到少量鱟的蹤跡,而金門是相較之下族群數量較多、並仍保有較大片棲地的地方。早期金門西南一帶(水頭、後豐港)的海岸,兼具沙地、深溝和泥灘,並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是鱟最喜歡居住的地方,在沙灘上幾乎可說是隨處可見,所以老一輩的金門人都有不少關於鱟的記憶,而鱟也成為金門傳統生活與文化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中的鱟 

對於早期環境貧瘠、靠海吃海的金門人來說,沙灘上的鱟也是不可多得的資源,所以人們不僅會抓鱟、吃鱟,還會活用鱟堅硬甲殼做成生活用品或是辟邪物。鱟的金門話念作hāu(音近似ㄏㄠ,在繁殖期間,母鱟會背著公鱟到從海裡游到沙岸上產卵,人們看到鱟總是形影不離的,所以也稱鱟為「夫妻魚」或「鴛鴦魚」,因此金門人在捕鱟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是「捉孤鱟,衰到老」,勸戒人們抓鱟時不能棒打鴛鴦、拆散成雙成對的夫妻魚,否則會倒楣一輩子。而在料理鱟時,其實鱟很不好處理,如果技術不純熟,可能會把生鱟處理得血肉模糊,所以俗諺中有句話就說「好好鱟,刣到屎若流」(好好的鱟,殺得像屎一樣黏糊),現今雖已經公告禁止採捕鱟多年,這句諺語到現在都還是常被用來比喻把一件美好的事給搞得面目全非、一團糟的狀態。

此外,鱟因為堅硬的甲殼有「鋼盔魚」的稱號,人們把鱟可食用的部分都處理完後,剩下堅硬的表殼也會物盡其用,將鱟殼圓圓大大的凹槽作為舀水或盛物的勺子,所以金門話稱勺子為「鱟殼仔」;而另一種常用的做法,是將鱟殼的下半截長尾巴拔掉後,在上面彩繪老虎頭,變成掛家門前鎮煞避邪用的「虎頭」厭勝物。

 

 

鱟的當代危機與復育

然而以前在金門泥灘地常見的鱟,近年受沿岸開發工程的影響,鱟的棲地也受到干擾與破壞,族群數量越來越小,原本常見的鱟已被列為瀕臨絕跡的保育類動物,海邊不再隨處可見,家門口也不再常見用鱟殼彩繪的虎頭厭勝物。關於鱟的棲地受到工程破壞與生態處境的艱辛,便有一部紀錄片《刪海經》在2014年製作,並在台灣、日本與法國等國際影展放映與獲獎,透過古書《山海經》的遠古啟示作為當代的存在危機相連結。 

 

 

而金門縣水產試驗所也進行鱟的復育與研究,並推廣鱟的生態教育,在水試所園區內不僅有鱟的教育展示館,還和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一起合作,共同開發了鱟的抱枕和小鱟娃娃玩偶吊飾。水試所除了把原本堅硬形象的「鋼盔魚」變成了柔軟的絨毛娃娃,同時仍秉持生態教育的初衷,將鱟的重要特徵都保留下來:如公母鱟的外殼特徵、背部複眼、腹部進食口器、鉗狀步足、腮和生殖器部位等。

 

 

除此之外,地方的金門縣三棘鱟保育協會仍致力於鱟的保育行動,並開發「鱟造型」的紅龜粿,委請在地傳統木作匠師開發製作精緻的「鱟粿模」,結合社區人力進行傳統糕點的改良。有趣的是,在地青年「浯作工作室」也結合他們正持續推廣3D列印技術,將金門的鱟生態特色設計繪製成圖面、列印成帶有關節的鑰匙圈;此外,地方自然生態工作團隊也不定期辦理鱟的生態導覽與調查研究。雖然鱟的環境仍然艱辛,近年卻因更多人的努力,喚起鱟保育議題的更多關注,進而看見這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活化石。

 


 

💡 小知識 💡

 

Q. 怎麼三秒區分公鱟和母鱟?
A . 圓頭與三對腹棘是母鱟,頭部有凹陷弧度與六對腹棘是公鱟。

Q. 聽說電視螢幕是參考鱟的眼睛做的?
A. 鱟的背部有一對單眼和一對複眼。單眼負責感光、感受紫外線;複眼則因為有可以讓物體圖像變得更清晰的機制,人們將這個原理應用電視螢幕的改良上,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

Q. 鱟的腹部看起來很複雜,這些小洞跟腳都是什麼呢?
A. 鱟腹部的小洞是牠進食的口器,而口器旁的鉗狀和勾狀步足,不只是用來爬行、挖洞的工具,還可以當作夾取食物送入口中的餐具。

 

 


 

延伸商品:

➤  《刪海經》|洪淳修導演|$300

  潮間帶三寶紙雕|金門三棘鱟保育工作室|$250

  鱟玩偶|水試所製作|$250-780不等

  3D列印鱟關節鑰匙圈|浯作工作室製作|$150

➤  鱟金屬書籤|田木子設計|$180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