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伏夜出的小島民|歐亞水獺


 劉珈妤    蔡添丁、村復號

 

在金門有一群晝伏夜出的島民,牠們有著兩顆圓圓的眼睛、大大的腮幫子和流線型的身材。透過水溝、下水道等渠道,靈活穿梭在東、西半島的各大水域中,無論在村莊裡的風水池、田邊的小溪,或是各大湖泊、水庫。只要是有水、有魚的地方,就有機會看見牠們矯捷的身影,牠們就是近年可愛動物界的新星——歐亞水獺。金門因為擁有四通八達的水域網絡,且水質乾淨、水岸坡度緩,並有足夠的植物林帶能夠掩護行蹤,所以成為歐亞水獺的棲地,也是目前台灣唯一還有水獺族群定居的地方。但說到金門為何得以保留水獺的棲地至今,其實起因於禁止開發建設的軍事管制時期,反而無心插柳打造成友善生態環境。
 

 

因戒嚴而打造的水獺樂園

金門曾歷經經歷了戰爭,長達43年全島處於軍事管制狀態,島上人們的生活戒慎恐懼,建設發展受到諸多限制。但對於島上的野生動物來說,反而是一段黃金歲月。當時許多土地建物都被政府徵收使用,人們並沒有自由開發建設土地的權利,且基於軍事防禦需求,國軍在金門種植了大量的樹木,於是這些被列管的土地,和低度開發及燈火管制的環境,讓許多動物得以安心棲息身,水獺就是其中之一。此外,當時的宵禁政策,限制了人們的夜間行動,卻也剛好讓夜行性的水獺可以較不受干擾地,在島上生活;而聚落既有的風水池,加上因應飲用水自給自足的戰備需求,當時軍民合力挖了許多水庫和蓄水池,形成四通八達的水域網絡,讓有強烈領域習性的水獺反而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以上種種原因都陰錯陽差地讓金門成為水獺曾經的樂園。

 

 

水獺在民間的多重身分與妙用

由於水獺在金門居住的時間由來已久,經過水域網絡全島趴趴走的牠們也給人們留下了不同的印象。對軍人來說,水獺曾經是讓人嚇破膽的「水鬼」——在烏漆墨黑的夜裡,站哨的軍人隱約聽見噗通的水聲,和一閃而過的黑影,頓時嚇破了膽,以為是敵人摸上岸了!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只是夜間出行的水獺。而在地方村民眼裡,水獺有時是偷吃禽畜的惡鄰居,有時則是水中調皮貪玩的「水猴子」,還有些村民曾將迷路的水獺帶回家當作寵物飼養過。

 

 

此外,在地方人們的眼裡,水獺除了有多重「身分」外,還有些奇妙的用途。由於水獺善於捕魚,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水獺的爪跟骨都被視為可以治療喉嚨卡住魚刺的有效療法,如《古今醫統大全》記載:「治魚刺哽,用獺爪爬喉嚨下,其骨自下。或用獺骨含口中即下。」在傳統習俗上,人們相信「一物剋一物」的說法,地方民眾將水獺的爪子視為「拔刺神器」,若吃魚時不慎被魚刺卡到喉嚨,只要用水獺的爪子抓一抓喉嚨,魚刺就可以「迎爪而解」。當然,早期人們總是將萬物可用的部位善用到底,水獺身上防水又保暖的皮毛,是地方漁民的不可多得的寶物,在後后豐港村一位漁民的家裡,就有一件「獺皮裘」傳家寶,是出海捕魚的最佳裝備。

 

 

逐漸崩壞的水獺樂園

然而隨著軍事管制解除,禁令規範鬆綁,地方建設逐漸發展,受到工程等人為因素的干擾,水獺的生存空間逐漸減少。原本的棲地受到破壞,許多重新修整過的池塘、埤庫沒有了上岸的緩坡,有些水域間的串聯也被阻斷,而水獺還來不及適應這些環境變化,甚至因此找不到能夠生存的地方,於是開始出現水獺路殺、水獺迷路等事件。目前金門的水獺數量僅存不到200隻,原本曾有水獺出沒的村莊幾乎不見水獺的身影,近年只剩古寧頭雙鯉溼地水域、東半島的太湖水庫、沙美的金沙溪流域,可觀測到水獺出沒的蹤跡。

 

由民間團體「英雄島文創社」出產的擬真水獺玩偶

 

值得慶幸的是,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及金門縣政府水獺保育學者等單位,近年努力進行水獺調查與保育工作,希望能改善水獺的生存環境。而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水獺保育議題,負責進行環境教育的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受金門縣建設處的委託,也在2019年發行了水獺的Q版絨毛玩偶,掀起了一股水獺風潮。水試所希望能夠藉著水獺玩偶的可愛模樣,讓更多人認識並且重視金門瀕臨絕跡的歐亞水獺,繼而投入水獺保育的行列。

 

水試所-水獺Q版絨毛玩偶


 

 

水獺玩偶這裡買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